新华网青海> 青海频道> 新华专递> 正文
200件非遗作品亮相西宁 迎接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本文来源: ​新华网 2017-06-10 16:28:11 编辑: 马洪婷 作者: 汪晓青 汤婧
西宁地区2017文化和自然遗产展示展览活动在西宁市虎台公园拉开帷幕,剪纸、刺绣、玻璃画、湟源陈醋、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齐聚一堂,展示“非遗”技艺,传播“非遗”保护理念。

新华网西宁6月10日电(汪晓青 汤婧)6月10日,是中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西宁地区2017文化和自然遗产展示展览活动在西宁市虎台公园拉开帷幕,剪纸、刺绣、玻璃画、湟源陈醋、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齐聚一堂,展示“非遗”技艺,传播“非遗”保护理念。

200件非遗作品亮相西宁 迎接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张敏的剪纸作品

张敏是青海省西宁市国际村小学的一名教师,同时她也是湟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的继承人。据张敏介绍,自己的剪纸技术是继承了姥姥的剪纸技艺。张敏的姥姥是东北人。在东北,剪纸是老人们在长达半年的冬闲时间里最喜欢做的事情。受家人影响,张敏从十几岁就开始练习剪纸。后来家族迁移来到青海,张敏将河湟文化、传统文化等内容融进了剪纸艺术,并将它带进了课堂。课堂上,张敏将传统文化通过剪纸传授给孩子们。“在湟源县剪纸传承人中,我的徒弟最多。”张敏骄傲地说道。

200件非遗作品亮相西宁 迎接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玻璃画传承人马金福在活动现场讲解玻璃画技艺

随着时代发展,西宁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也被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在玻璃画展前,记者见到了市级玻璃画第三代传承人马金福。玻璃画在青海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马金福12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作玻璃画。由于玻璃的透明属性,所以绘画时,要像刻印章一样对原有构图反着画,制作难度很大,对画师要求非常高。马金福通过三年多的学习,不仅继承了原有玻璃画的手艺,还陆续自创了3层、5层和7层玻璃画,使玻璃画更富有立体感,为玻璃画的传承赋予了新的生命力。2014年,马金福的玻璃画作品在第六届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摘得金奖,使西宁市玻璃画受到了更多关注。

200件非遗作品亮相西宁 迎接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中学生参观现场展示的银铜器

据了解,目前,西宁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省级“非遗”项目30项、市级“非遗”项目39项;“非遗”项目国家级传承人19人、省级传承人56人、市级传承人80人。“为了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西宁市在部分中小学校和技术学校开辟了第二课堂,将八门拳、贤孝、剪纸、青海老八盘等西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作为授课内容,让更多孩子了解和熟悉这些‘非遗文化’,对促进西宁地区的非遗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费爱群介绍道。

200件非遗作品亮相西宁 迎接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市民在展板前驻足观看

作为青海省省会的西宁市,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多年的保护和发展,颇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内外关注。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西宁市“非遗”文化的保护成果,也再次唤醒了社会各界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和重视。(完)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