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10月28日电(鱼昊)记者从湟源县委宣传部了解到,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手工艺资源,着力打造“丹噶尔绣娘”劳务品牌,通过创新运营模式、强化技能培训、拓展市场渠道,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就业增收双赢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资料图)“丹噶尔绣娘”正在制作刺绣。新华网发
湟源县历史上是著名的“丹噶尔城”,刺绣等手工艺历史悠久。为破解当地农村妇女、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就业难题,推动传统手工艺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当地以青海羌韵绣艺手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湟源县丹噶尔皮绣研制开发有限公司为主体,探索“公司+学校+基地+农户”“公司+绣娘+互联网”等多元化运营模式,整合企业、学校、农户、景区等多方资源,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在东西部协作机制的支持下,项目获得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专项资金帮扶,建成600平方米的“前店后厂”现代化产业基地,并设立10家标准化皮绣工坊、10处线下门店及多个特色工坊,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同时,企业积极拓展海内外市场,产品远销美国、日本等15个国家,2023年以来文创产品年产值突破500万元。
技能培训是“丹噶尔绣娘”品牌发展的基石。截至目前,累计举办青绣、皮绣等技能培训班60余期,培训超5000人次。通过“技能培训到村、原料送到户、成品上门收”的模式,有效解决了绣娘就业的后顾之忧。项目已带动超2000人实现就业,其中长期稳定就业580人,人均年增收超2000元,部分技艺精湛者年收入可达2万元。
“丹噶尔绣娘”的成功实践表明,立足文化根基、创新运营机制、强化技能培训,是实现传统手工艺振兴、促进群众就业增收的有效路径,也为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劳务品牌、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