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古老的那达慕盛会、醇香的奶食制作与华美的民族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交织成一幅生动的文旅画卷。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以那达慕等节庆活动为核心,结合非遗技艺与现代消费场景,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提升。

锡林郭勒盟建立了“政府+企业+牧民”利益联结机制,设立5000万元创业基金,扶持牧民开设牧家乐、非遗工坊。

据了解,锡林郭勒盟通过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文旅产业从单一观光走向多元融合。据统计,锡林郭勒盟2025年1-8月旅游人次1377.41万人次,同比增长11.33%,旅游收入188.31亿元,同比增长11.47%。

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地。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战略的推进,当地通过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创新旅游产品业态,探索出一条以文化赋能旅游、以旅游反哺文化传承的发展路径。

十指翻飞,是莜面窝窝里升腾的麦香;荞面饸饹滑入热汤,还有那一碗蒙古酸奶,浓得像化不开的月光。

乌兰察布作为“中国马铃薯之都”“中国燕麦之都”“中国草原酸奶之都”,卓资熏鸡、丰镇月饼、荞面等地方美食时刻挑动着游客的味蕾。
追寻一缕独特的香气,我们来到卓资山。这里的熏鸡历经煮、焖、熏等多道工序,是老汤与时光共同谱写的味觉传奇。巧手生花,把自然编进生活里。动物皮毛间的锋毛,织成“平面标本”般的毛绣;察哈尔服饰上,针线绣着历史的华章;还有布贴画的趣味、彩珠串起的叮当,每一件,都是可以带走的、多彩的乌兰察布模样。


非遗,是乌兰察布流动的风景,是乌兰察布的和声共鸣,是乌兰察布与世界的相处方式。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进一步加强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非遗保护助力乡村振兴和拉内需、促消费的重要作用。依托体验基地、产业基地、特色街区、非遗传习所、工作室等场所空间,策划开展非遗研学游、非遗美食游、非遗体验游等旅游服务,让大众广泛参与到其中。

藏毯是世界知名的三大地毯之一,在青藏高原,编织藏毯已有千年历史。 它不仅是高原游牧民族抵御严寒的必需品,如今,更是在创新中成为当地富民兴业的产业。

依托青海多元的民族文化优势,从守护传统到拥抱创新,藏毯正焕发“新生”。经纬之间交织的,不仅是藏毯,更是一幅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文化走向世界美美与共的图景。

从传统作坊到工业制造,从最初的少量品种发展到28个系列、160个品种、2000多个花色图案,如今,集研发、设计、生产、展销为一体的藏毯产业集群逐渐形成,藏毯已成为当地特色产业的一张名片。

统筹:李杰、王健、李佳琳
编导:刘瑞娟
记者:张晟、秦黛新、曹彦语、杜笑微、李宁
包装:夏勇
配音:郭清皓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