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场景串起的消费叙事——青海县域经济发展观察·城东篇-新华网
新闻
2025 09/28 09:19:07
来源:青海日报

三个场景串起的消费叙事——青海县域经济发展观察·城东篇

字体:

  清晨,下南关街的仿古牌楼下,食物的香气与商户叫卖声一同苏醒;午后,文鑫机械造梦工厂的老车间里,咖啡的醇香与钢铁的锈迹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夜晚,游客入住蓝海御华酒店,旅途的疲惫在氤氲的藏香里消散……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场景,共同拼贴出西宁市城东区县域经济最鲜活的面貌。

  “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就要以‘差异化、集约化、融合化’为方向,让资源优势更突出、闲置空间更高效、产业路径更宽广。”城东区政府副区长徐书林一语中的。

  城东区正以一个个精准的小切口,做活促进消费、盘活资产、改善民生的大文章,展现出一种让老街坊、新青年、远方客都能找到归属感和获得感的城市新活力。

  老街焕新点燃“烟火经济”

  老酸奶的醇厚、羊肉汤的浓香、现炸馓子的酥脆、清爽可口的甜醅……走进下南关街,这条全长400米的老街上,各类小吃现场制作,叫卖声不绝于耳,摊位前排起长队。

  下南关街东起共和路、西至乐都路,已成为城东区集美食、购物、旅游于一体的热门打卡地,不仅见证了西宁的历史变迁,也成为展示青海风土人情的窗口。

  然而,这条“空手走不出的烟火巷”也曾面临设施老化、业态同质的困境。

  如何破解?城东区聚焦“留文脉、保民生、促消费”目标,构建党政领导、部门负责、专班推进、社会参与的“四方联动”运行机制,积极争取资金,投入1042.4万元,实施了一场文化、硬件、业态、民生“四位一体”的精致“微改造”,使其成为城市更新与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典范。

  “历时半年多的改造,今年‘五一’假期街区正式开市。此次项目改造突出文化赋能与硬件提质,显著提升了街区整体品质。一方面以‘微更新’手法融入河湟风格仿古牌楼、方言文化墙、80年代场景复原等文化标识,并设置非遗技艺现制现售、透明厨房展示区,营造市井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以‘微修缮’理念推进地下管网改造、雨污分流和路面翻新,同时增设休憩座椅、天幕灯饰和优化门头,进一步完善休闲服务功能。”城东区清真巷街道团结社区党委书记马燕娓娓道来。

  目前,街区已规划摊位394家,经营商品种类1000余种。

  “老街越热闹,我们越高兴!希望街区的烟火气能吸引更多游客。”青海默德牦牛肉从生到熟一站式体验店工作人员黎明忙碌之余,还开启了直播,推广产品的同时,讲述着自己在街区的所见所感。

  2024年,下南关街凭借浓浓烟火气以及地道青海味走红网络,全年接待游客达420万人次,带动相关收入达8400万元。去年10月荣获“西宁市夜间消费集聚示范街区”称号。

  今年,城东区以“文化赋能+数字引流”双轮驱动,发放各类消费券10余万元,邀请名人网红引流,带动街区日均客流量峰值达5.2万人次。截至9月中旬,街区累计人流量达880万人次,同比增长109%,累计带动消费7550余万元,同比增长19.8%。

  更可贵的是,街区繁荣始终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街区设立低收入创业专区带动788人就业,实现了“一人创业,全家增收”。不仅如此,街区里的“暖东”幸福·便民服务驿站可提供物品寄存、热水、图书、母婴室等贴心服务,基于此,留下了许多游客的真诚心声。

  “感谢帮助,这里有旅途中不可多得的温暖。”“便民小室,幸福港湾!”……

  在每一份细心守护下,下南关街已成为一方本地生活与外来消费的共享空间。在这里,烟火气超越了柴米油盐,市井生活转化为旅游体验,而县域经济的活力就藏在每一缕最抚凡人心的烟火气里。

  工业遗存邂逅青年创意

  当秋日午后的阳光斜切入城东区八一路拥军巷32号,文鑫机械厂这一锈迹斑斑的老厂区内,虽已听不到轰鸣的机床声,却散发着崭新的生机与活力。

  1998年,东郊农机厂因产业升级被文鑫机械厂收购。此后,文鑫机械厂这家拥有30年皮带输送机生产经验的股份制企业,也曾辉煌一时。遗憾的是,受产业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文鑫机械厂于2022年停产。

  2023年12月底,青年张文鑫选择从北京回到家乡,决心将父辈停产的工厂改造成一处拥有“历史记忆+咖啡美学+社群交互”的沉浸式消费场景。

  说干就干,大胆投入,在张文鑫的努力下,2024年10月,当咖啡的香气散落在空气中,老机械厂摇身一变“文鑫机械造梦工厂”,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对话场”。

  整个文创园区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格与布局:废弃的“天车”成了院内标志性建筑,锈迹斑斑的车床成了拍照打卡点,曾经的车间则变身为消费者喝咖啡、享露营火锅的休闲空间。可以说,“保留骨架,置换内容”就是张文鑫极富智慧的改造策略。

  在张文鑫眼中,厂区内废弃的物品,无疑是打造特色文创园最好的素材。“我们的吧台是用车床改的,区域之间是用铣床来划分的。”张文鑫说,我们期待以“工业风+新业态”的模式,既保留历史厚重感,又注入年轻化的消费场景。

  也正是因为这份青年创意,让本是和好友品尝咖啡的牛锦玲动了心。在和张文鑫交流后,二人一拍即合,签约合作。不久,“厂乐火锅”为文创园区增添了一份常来常乐的烟火气。

  从停产老厂到网红文创园的蜕变,文鑫机械厂是城东区“盘活存量、做优增量”的典型范例。通过保留工业风貌、植入新业态,如咖啡馆、工坊、露营基地等,实现了华丽转身。这种“轻改造、重运营”的模式,有效拓展城市空间。园区开业以来累计收入达82万元,月均客流1500人次,实现了“不求大拆大建,但求活化利用”的盘活目标。

  谈及未来,张文鑫充满期待:“未来的二期、三期项目将引入民宿、展览馆等业态,不断丰富园区的内涵。让这里成为一个持续生长的老工业与青年创意的对话空间,从而为发展县域经济贡献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

 “高原康养+”撬动消费引擎

  “我想订购20盒藏香产品。”前来出差的刘先生在入住蓝海御华酒店康养套房后,返回北京前联系酒店购买相关产品;

  “高原旅行配上藏药养生,疲惫全消!”从藏药浴体验中心走出,游客李女士点赞道;

  “我觉得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观展现一部分高原康养产品,也提供了近距离体验的空间。”

  ……

  在城东区蓝海御华酒店,记者走访了部分游客,对于酒店推出的高原康养消费场景各抒己见。

  今年以来,城东区依托“黄金海拔”独特优势,将“蔚蓝高原·康养东城”定为区域产业发展定位,通过多轮实地走访,选定蓝海御华酒店打造内嵌式藏药浴康养酒店。

  “酒店位于西宁市火车站商圈,地理位置优越,距西宁火车站和客运站约500米,交通便利,是不少游客的优选。此外,酒店设施齐全,配有浴缸等,可开展藏药浴体验。”城东区卫生健康局工作人员赵妙红介绍。

  一直以来,城东区立足西宁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高速路网交汇点的核心枢纽地位,以及青甘大环线始发站的旅游门户优势,完成火车站出站口提升改造工程,实施火车站城市会客厅项目,实现“市场+交通+物流”的闭环产业链。

  不仅如此,城东区整合辖区优质医疗资源,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协同机制,促成了蓝海御华酒店与辖区扎西班智雅中藏医院跨领域合作。

  在酒店大厅搭建产品展示区,陈列藏式发热暖贴、五味甘露足浴粉、藏药香包等康养产品;客户休息区及电梯旁桌面放置桌签牌宣传高原康养理念;60间套房内放置藏香、藏式养生锤、眼贴、藏药浴包等13种特色康养产品,制作点单式项目清单,让旅居人员在住宿过程中轻松体验藏药康养的独特魅力;精心打造酒店康养茶吧,将茶室展架与康养产品销售深度融合……据不完全统计,今年,通过嵌入高原康养场景,打造“住宿+养生+购物”的消费闭环,已带动蓝海御华酒店旺季入住率提升3%。

  城东区围绕“一站三中心一基地N业态”功能定位,在吉盛健康大厦规划“高原康养第一站”,同步打造“吉盛洲际智选假日酒店高原康养体验中心”“蓝海御华高原康养藏药浴体验中心”“黄金海拔高原康养疗愈中心”,并在省藏医院挂牌“城东区黄金海拔高原康养示范基地”,实施中藏医治未病康养工程,打造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高原康养旅居目的地品牌。

  城东区的创新实践,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高原旅游与康养产业深度融合的新格局。它不仅让酒店成为短暂歇脚的驿站,更使其转型为传递健康理念、提供文化体验的高原康养“目的地”。这种以服务为引擎、以体验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成功跳出了传统消费场景,构建起一条有特色且可持续的增长路径。(记者 张慧慧 贾泓 钟自珍)

【纠错】 【责任编辑:鱼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