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见证——中国海拔最高秦代刻石调查研究启示-新华网
新闻
2025 09/20 18:03:55
来源:新华社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见证——中国海拔最高秦代刻石调查研究启示

字体:

  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发布消息,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北岸尕日塘坡地发现一处秦代刻石,命名为“尕日塘秦刻石”,这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

  2200多年前,五大夫率方士组成的队伍来此寻药昆仑,留下刻石;2200多年后的今天,黄河源的秦刻石为世人所知,诉说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故事。

  跨越两千多年的秦代印记

  2020年7月5日,黄河源头的扎陵湖水面翠蓝。北岸,一支科考队伍打破荒原的宁静。

  带队的青海师范大学教授侯光良发现,湖边的山坡上有一块凸起的大石。“压根没想到黄河源头能发现篆书的文字,而且是‘皇’开头的。”侯光良回忆当时的情形说。

  这是“尕日塘秦刻石”首次被专家发现。

  2025年7月25日拍摄的“尕日塘秦刻石”。新华社记者 杜笑微 摄

  2025年6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发表《实证古代“昆仑”地理位置——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一文,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

  仝涛认为,石刻内容及其所在地理位置,记录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遣使向昆仑山寻觅仙药的历史事实,补全了文献记载的缺失。“当年具有官方背景的中原内地使团之行,也实证了隋唐时期的‘唐蕃古道’,在秦始皇时期已经打通了最为关键的环节。”

  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发布消息,认定上述刻石为秦代石刻,并宣布定名。“尕日塘秦刻石”全文共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文字风格属秦篆,保存较完整的文字信息为“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采樂□/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里”。

  2025年7月25日拍摄的“尕日塘秦刻石”。新华社记者 杜笑微 摄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黎介绍,主要的发现有六个方面。一是,从右到左第三列“臣”字之后有残笔,应即下文“翳”字。二是,从右到左第四列“方”字之后,残存类似半个“⺮”形。三是,从右到左第五列“樂”字,此字未见“艹”头。“□”字仅存“曰”字头。四是,从右到左第七列可见原释读为“廿”字的中间存在一竖,应释为“卅”;原释为“六”字左侧竖向笔画应为岩体剥落边界,应释为“七”。 五是,“翳”下方已看不到笔划,依行款或有缺字。六是,从左到右第二列“一百五十里”中“一”字的右上角残存一短横,为显著人为痕迹而非自然裂隙。

  为何秦始皇“采药昆仑”?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赵宗福认为,据《山海经》等古书记载,昆仑山上“食玉膏,饮神泉”,还有“不死树”,屈原在《九章》中更直抒向往之情“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因此,渴求长生的古人前往昆仑求药在情理之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超认为,“尕日塘秦刻石”的发现意义重大。此前,秦代石刻为人所知的只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的残片及近年发现的秦始皇陵建筑用石刻铭等几种,均不在原址。“尕日塘秦刻石”既是中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的秦代刻石,也是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

  2025年7月25日拍摄的“尕日塘秦刻石”。新华社记者 杜笑微 摄

  用科技实证解码刻石真相

  此次刻石鉴定的关注度高,如何确定刻石内容?怎么证明刻石不是现代仿刻?如何用严谨论证回应社会关切?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司长邓超说,国家文物局调集了石质文物保护、秦汉考古、古文字学和书法篆刻等领域专业人员集中科研攻关,两次赴现场调查,获取了石刻本体与赋存环境等科学数据,组织多学科专家两次召开论证会,多角度论证形成专家意见。

  据介绍,为获取刻石详细文字信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建的工作专班采用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采集刻石文字信息。通过这项技术可在对文物本体没有任何接触和损害的前提下,进行数字化采集,并且能够提取出清晰的文物本体的原始图像、纹饰以及文字信息。

  这是文物考古工作者于2023年7月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畔对“尕日塘秦刻石”进行现场考察。新华社发

  通过对采集数据的分析、处理、应用,专家逐一对刻石文字进行提取分析,并采用微距摄影技术,对刻痕微观特征进行了数据采集——

  经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刻石文字可见明显凿刻痕迹,采用平口工具刻制,符合时代特征;

  经矿物和金属元素分析,排除利用现代合金工具凿刻的可能。刻痕内部和刻石表面均含有风化次生矿物,经历了长期风化作用,排除了近期新刻可能;

  经两次实地勘察,刻石与湖滨坡地共同形成了山体挡风、水域调节微气候的地质条件。

  为何刻石能跨越2200年,保存至今?

  李黎介绍,通过采用岩石磨蚀伺服试验仪测试样品的耐磨性,结果表明,磨蚀指数为3.7,属于高磨蚀性岩石,这是刻石历经自然风化尚能保存至今的关键因素。

  文物考古工作者于2023年7月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畔对“尕日塘秦刻石”进行现场考察时拍摄的该刻石遗迹照片。新华社发

  “此次是国内首次大规模利用科技手段鉴定古代石刻。”作为我国石刻领域专家,赵超表示:“光凭推理与主观臆断并不能得出真相,必须有确切的科学实证才能定谳。而在鉴定石刻材料时,尤其是在鉴定始终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的石刻材料时,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提供科学证据,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昆仑文脉千古传

  “刻石文字中的‘采药昆仑’,让‘昆仑’这个在中华血脉中奔涌千年的名字,再度引发社会、学界争鸣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巫新华说。

  那么,昆仑到底在哪里?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昆仑”二字应从“地理昆仑”和“文化昆仑”两个维度去理解。

  “地理昆仑”聚焦昆仑地望,是千古聚讼、争议不决的问题。其中,“河出昆仑”,即黄河源出昆仑,是认定昆仑山地理位置的重要依据。此次“尕日塘秦刻石”矗立之处正是现代地理认定的黄河源区,溯源两千多年,传统认知与现代科学在此契合。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进先表示,根据文物遗存判断,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尕日塘秦刻石”所处的扎陵湖区域应属古代人类活动区域,并非人迹罕至。

  这是2025年7月25日拍摄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杜笑微 摄

  赵宗福等学者认为,“昆仑”一直是虚与实的结合,“地理昆仑”和“文化昆仑”互为影响和依存,“文化昆仑”更具有超出自然生态的精神内涵和深远影响。

  在我国的神话中,“夸父追日”“共工触不周山”“西王母与不死之药”“后羿登昆仑求药”等,都与昆仑有关。“赫赫我祖,来自昆仑”,从古至今,人们不断地向往着昆仑,追寻着昆仑。古人诗词中,更曾出现诸多“梦游昆仑”“昆仑放歌”为主题的诗歌,早在战国时期,屈原在《九歌》《离骚》等诗篇中就不厌其烦地神游昆仑,留下美妙诗句。

  “人们孜孜不倦地执着探寻和文化想象,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追寻昆仑的一部心灵史。”赵宗福说,“昆仑文化是源远流长、内涵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不可磨灭的精神情结,将相隔万水千山、相隔百代千秋的人们紧紧相连,应进一步发掘、弘扬其现实价值。”

  “补史之缺,意义重大。”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长张凌介绍,下一步围绕“尕日塘秦刻石”考古,将把重点放在多维度阐释秦汉时期疆域治理与探索开发青藏高原的历史进程等工作上。

  这是2025年7月25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畔拍摄的“尕日塘秦刻石”所在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杜笑微 摄

  据悉,鉴于“尕日塘秦刻石”的重要价值,国家文物局指导青海省文物行政部门,已将刻石核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视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管理,并将在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中予以重点关注。

  “我们实施严格现场管护,青海省果洛州政府、玛多县政府安排公安和文物部门干部职工,克服刻石所在地低温缺氧、无水无电、无通讯信号等条件限制,自6月9日起24小时现场值守。”青海省文物局局长董富海表示。

  文字记者:史卫燕、白玛央措、杜笑微

  海报设计:代云鹤

  统筹:李欢、王黎、鲁金博、赵露露、王文源

【纠错】 【责任编辑:丁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