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综合消息:近年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进一步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打造祁连山·岗什卡雪峰景区为引擎,采取“旅游+”模式带动县域“农体文旅商”多业态融合发展,形成了“冰雪+体育+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旅游+文化,推动冰雪旅游提质增效。通过将民俗非遗、地域历史与神话、节庆与在地生活、生态与共同体意识等文化融入旅游体验,让游客在行走中感受文化魅力,打造过程中把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到景区建设和旅游服务的每一个细枝末节,文字标识、冰雕雪雕景观、小型观赏性城堡、小矮人屋景观、麦草工艺品景观、心连心型瀑布等景观景点融入门源历史文化、岗什卡传说,增强了游客对文化的体验与认识。以景区标志性元素、地域文化旅游特色为背景衍生出冰箱贴、文具、配饰等20多种独具地域特色的“爆款”文创产品及民俗文化表演。今年以来,文创产品实现收入约45万元,举办各类活动120余场,包含文化表演,使门源民俗文化韵味成为旅游核心竞争力,实现了文化资源向旅游价值的转化。
旅游+体育,激发产业融合发展活力。通过举办高标准高海拔世界滑雪登山大师赛、“冰雪丝路”岗什卡滑雪登山省级联赛等活动,岗什卡雪峰已成为省内外冰雪爱好者从事冰雪探险、极限挑战的理想之地,掀起了探险“人生第一座雪山”热潮,今年以来,累计接待登山游客2.47万人次;在景区周边组织徒步探险、赛马骑行、摇滚音乐会等参与性、互动性强的体验活动,持续放大冰雪旅游效应,有效带动周边马产业的发展,2025年通过马产业相关体验项目服务游客约3.2万人,创造直接收入超214.12万元,并为当地牧民提供就业岗位约160余个。另外,将浩门马作为岗什卡徒步登山的保障要素,开设“骑马登峰”、物资托运、骑乘体验等项目,让游客在观赏雪峰奇景的同时体验高原游牧文化,数据显示,物资托运服务为近80%的登山团队提供了支持。
旅游+消费,激活三产发展动能。依托景区核心吸引力,形成“旅游+消费”产业生态闭环,有效带动本地农畜产品及食品销售、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协同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景区流量带动农畜产品及食品消费占比达9.27%,餐饮消费占3.52%,住宿消费占3.63%。门源牛肉干、奶皮、蜂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依托旅游渠道实现销量增长,同时景区周边餐饮住宿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青石嘴镇作为旅游服务节点,民宿、农家乐客流量同比增长40%。区域内牧家乐数量持续扩容,现有16家正常运营,收入1500余万元,另有4家正在建设中,形成多元化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为县域第三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旅游+商业,提升旅游产品经济效益。岗什卡雪峰景区热度的持续升温,直接带动了景区“地摊经济”的发展,鼓励引导当地群众牢牢抓住冰雪旅游商机,在岗什卡景区入口处、游客服务中心、七彩瀑布等处建设冰果盒子、摊位摊点等40余家,销售蜂产品、牛肉干、酸奶、菜籽油等特色农畜产品,景区摊位收入1216.8万元,占比9.28%;旅游旺季期间,景区入口处摊点摊位日营业收入超3000元。另外,开发了姜汤可乐、雪峰咖啡、雪峰烧烤、雪山大火锅等特色餐饮,餐饮收入1400余万元,占比10.08%,在游客服务中心设置非遗、农畜、文创产品销售区。新建太空舱、星空房等高端露营地,对原有雪峰牧场等进行升级改造,形成雪峰特色露营集群1处,规模达到30家以上。景区从2024年6月投入运营以来,接待游客39.41万人次,运营收入991.75万元,带动旅游综合收入10970万元,占比8.4%。
旅游+创收,深化就业带动效应。景区通过开发运营岗位与商业摊位,累计创造167个就业机会。其中,景区运营类岗位89个,岗位月均收入3350元;商业摊位岗位78个,月均收入达1.5万元,有效满足不同技能群体的就业需求。依托旅游产业链延伸,间接辐射带动解决278人就业。其中,牧家乐行业吸纳120人,月人均收入8671元;拉马向导岗位20人,月人均收入7579元;雪山向导岗位178人,月人均收入1.4万元,形成多层次、差异化的就业增收体系。通过“妈妈岗”等特色就业项目,精准帮扶就业,定向支持当地妇女群体,累计带动60余名妇女实现灵活就业,推动就业公平与家庭经济改善协同发展。(张雅楠、张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