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8月20日电(记者周盛盛、张龙)暮色四合,黄河上游的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县城灯火渐次亮起。在毗邻黄河的澜栖湾,帐篷营地星点错落,三三两两的游客围坐品尝着在附近农田新鲜采摘的蔬菜瓜果;漫步河边,不时有市民举起手机,将背后的黄河“装进”取景框……
从空中俯瞰,地处循化县城的澜栖湾背倚丹霞地貌、坐揽黄河美景,不远处便是连片种植的瓜果蔬菜。独特的景观让这里迅速成为远近闻名的热门景点。
8月12日,菜农在循化县“黄河彩篮”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忙碌。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我们经过精心打造设计,今年7月初营业以来人流量与日俱增,目前每天游客数量突破1500人,其中一半以上来自其他市县。”澜栖湾景点负责人马明成介绍,本地产的线椒、西瓜品质优良,为农旅融合发展奠定基础。仅一个月,景点营业收入就突破35万元。
循化县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黄河由西向东横贯县城。母亲河不仅滋养了循化县两岸的千里沃野,也让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这两天来自西宁和周边县城的游客越来越多,大家都是冲着我们这儿的黄河美景而来!”见到韩友良时,他正忙前忙后招呼客人。
8月12日,游客在循化县阿拉仙境生态旅游基地游玩。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32岁的韩友良是循化县阿拉仙境生态旅游基地负责人,看着眼前的景象,他感触颇深。
“所谓的‘阿拉仙境’,过去就是一个‘野生景点’。这里虽然位于黄河岸边,地理位置平坦开阔,但是由于地处悬崖之下,游客只能从山沟小道通行,旅游业一直没能发展起来。”韩友良告诉记者。
阿拉仙境地处查汗都斯乡赞卜乎村,由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赞卜乎村的发展道路一度受困:全村375户1460人中,有36户是脱贫户,赞卜乎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困难村。
“在过去,赞卜乎村的发展在全乡‘吊车尾’,有能力的人都跑出去打工。村上守着这么美的黄河,却一直发展不起来。”查汗都斯乡党委书记韩继诚说。
结合资源禀赋,循化县大力推进“文旅+农业”深度融合,在加强黄河生态保护的前提下,谋划实施一批农旅融合项目。
2023年,循化县将赞卜乎村定为农旅融合发展试点,先后整合190万元投资开发阿拉仙境。在此基础上,韩友良投资265万元进行建设,阿拉仙境景区于2024年8月建成并投入运营。
“现在,我们景区拥有露营、水上游乐设施、餐饮等多种服务,旅游旺季日均游客数量达到1500人左右。”韩友良介绍,营业一年以来,阿拉仙境景区总收入超110万元。
景区的日渐红火,也带动了赞卜乎村的发展:村里每年可以收取8万元的固定租金,19名脱贫户来到景区打工,每月可以领到33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工资。此外,景区还提供了免费的摊位,供村民来这里摆摊挣钱。
如今,过去因深山阻隔“养在深闺”的绿色果蔬,也有了稳定销路。“游客来旅游的同时,可以在田里采摘到最新鲜的瓜果蔬菜。”韩继诚说,依托景区带来的客流,赞卜乎村种植的西瓜已被采购一空。
循着黄河岸边继续前行,记者来到4公里之外的布尔塘山区。田间地头,村民正热火朝天地采摘西瓜。
8月12日,小朋友在循化县布尔塘山区体验田园采摘。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别看现在地里热闹,几年前可不是这个样子!”循化县安瑞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舍乙四说,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疏于管理,眼前的良田在过去长期撂荒。
“我们这里离黄河岸边就2公里,是避暑观光的好去处。如果能把土地盘活,种植的同时发展旅游,就能找到出路。”2021年以来,马舍乙四将村里的600亩土地流转过来,累计投资350万元,种起了玉米、西瓜等农作物。
经过几年的种植,原本的荒地土壤逐渐改良、肥力明显提升。目前,马舍乙四种植的玉米亩产量,已从第一年的300多斤提升到近千斤。产量提升的同时,来布尔塘山区旅游的人数也日胜一日。“观光露营+田园采摘”的模式,已成为当地吸引游客的“招牌套餐”。
一处处景点人气正旺,一块块田地绿意盎然。农旅融合的澎湃动力,如同奔腾的黄河水,正为这座高原小城注入新的生机。
“循化地处黄河上游,这是我们最宝贵的生态优势和地理禀赋。”循化县委书记曹良泰表示,循化将在守护好母亲河的同时,因地制宜推进农旅融合纵深发展,让群众共享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