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丨“鸟中大熊猫”,它又回来了!-新华网
新闻
2025 08/17 12:18:06
来源:半月谈

半月谈丨“鸟中大熊猫”,它又回来了!

字体:

半月谈记者 周盛盛 李宁

黑颈鹤,青藏高原上的“明星鸟”。作为我国唯一终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鹤种,修长的脖颈与双腿让它自带睥睨一切的高冷气质。它对栖息地要求极高,一般居住在远离人群、水草丰茂的优质湿地,这也为它增添了几分神秘气息。

过去,黑颈鹤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种群数量一度锐减。近年来,青海大力推进湿地功能修复与生态治理,并开展黑颈鹤救助繁育,黑颈鹤生存环境日益改善,分布数量显著提高。

回归:生态修复改善湿地环境

牧民多布青加惊喜地发现,消失多年的黑颈鹤,这两年重新出现在离家不远的湿地上。家住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木里镇赛纳合让村的多布青加,从小喝着家门口江仓曲的水长大,亲眼见证了江仓曲水质的变化。

黑颈鹤在青海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繁殖 杜笑微 摄

江仓曲地处祁连山南麓,是黄河三级支流,流域面积408平方千米。江仓曲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共同补给,受季节影响大。附近的江仓煤矿区一度遭遇无序开采,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江仓曲流域也受到影响。“那时候牛羊饮用了河水,内脏都发黑。”多布青加说,黑颈鹤对水质要求特别高,所以很长时间都见不到它们的身影。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成年黑颈鹤颈上部三分之二处、初级飞羽和整个尾部呈黑色,身体其余部分为白色。因其羽毛黑白相间,同时数量稀少,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生态环境恶化后,当地痛定思痛,叫停所有煤矿开采活动。2022年,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开展江仓曲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海西州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江仓曲水生态现状,生态修复主要包括回填河道两岸滩地采砂坑、自然驳岸固土护坡及覆土复绿、种草复绿修复河滨天然牧草地和河滨自然湿地等项目。

2024年9月1日,江仓曲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顺利通过州县两级生态、林草等部门及业内专家的验收。“江仓曲水质有没有改善,黑颈鹤的回归是最直接的证明。”多布青加说。

寻迹:探究黑颈鹤迁徙繁衍奥秘

67岁的李来兴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他常年跟踪研究黑颈鹤。“经过多年观察研究,黑颈鹤数量呈回升态势,黑颈鹤保护也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范本。”李来兴说,按照栖息地平均密度计算,目前青海境内的黑颈鹤数量在5000只左右。

据了解,在我国分布的9种鹤中,黑颈鹤是唯一生活在高原地区的鹤种,而青藏高原是黑颈鹤的繁殖地和主要越冬地,云贵高原是它们的次要越冬地。李来兴介绍,黑颈鹤每年3月从雅鲁藏布江河谷及云贵高原等地飞到青海等地繁殖,每年7至9月,在繁殖期后期,黑颈鹤就进入“游荡”状态,逐水草而居,同时也为来年营巢繁殖开拓新的栖息地。

近年来,祁连山国家公园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部门合作,开展以黑颈鹤等旗舰物种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2019至2021年,研究人员为38只黑颈鹤佩戴卫星跟踪器,发现其迁徙距离最长可达1500公里,主要越冬地在西藏日喀则和林芝地区。

“每年春季的迁徙基本持续一个月左右;秋季往过冬地迁徙时,耐心的黑颈鹤父母会带领幼鸟飞行,但因幼鸟体力较弱,这趟旅程速度较缓,持续时间约两个月。”李来兴说,根据长期观测和DNA采样分析,黑颈鹤在迁徙时不是单纯的直线迁徙,而是根据种群的飞行速度以及沿途“补给驿站”的分布情况,呈现网状迁徙路线。

随着湿地生态的日益改善,仅青海省监测到的黑颈鹤分布点位就超过100个。近几年,除了走访黑颈鹤的迁徙路线,李来兴将更多研究精力投向黑颈鹤沿途歇脚的“迁徙驿站”:“研究记录这些落脚点,既能掌握黑颈鹤的习性,也能‘查漏补缺’,为沿途各自然保护区的划分提供更精准的参考。”

守护:每只鹤都蕴藏繁衍生命的希望

“妈妈,你的黑颈鹤又在叫你啦!”李晓清每次跟女儿视频时,身后的黑颈鹤总能激起女儿的无限好奇。

黑颈鹤在照顾前一天刚出壳的雏鸟 姜帆 摄

2013年从聊城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后,李晓清就来到西宁野生动物园,成为一名动物饲养员。“黑颈鹤跟别的鸟不一样,它很高冷,一般人逗它,它也无动于衷;休息的时候还总喜欢单腿站立,把头埋到翅膀里……”谈起黑颈鹤,李晓清两眼发光,仿佛在向别人炫耀自己的孩子。

李晓清所在的西宁野生动物园,近年来因为雪豹、兔狲、荒漠猫等明星动物受到广泛关注。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里也常年开展黑颈鹤的救护和人工辅助繁育。

在西宁野生动物园,有一只名叫“千鹤”的黑颈鹤深得网友喜爱。前两年,“千鹤”的妈妈因为受伤在野外落单,被人们发现并送往西宁野生动物园救治。2023年7月,“千鹤”在这里降生。为精心照顾“千鹤”,动物园单独开辟一个鸟舍,并配备两名工作人员。在悉心照料下,“千鹤”健康成长,已成为人工辅助繁育黑颈鹤的重要成果。

目前,西宁野生动物园里的黑颈鹤数量已达13只,未来动物园将对其进行野外生存能力训练,达到放归条件后就会让它们重回湿地。

在一代代工作人员的努力下,黑颈鹤保护成效显著。202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黑颈鹤从受威胁物种名录中除名,其在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保护级别,也由原来的“易危”调整为“近危”。李晓清说:“几年的朝夕相处,它们就像我的孩子,每一只都蕴藏着繁衍生命的希望。”

来源:《半月谈》2025年第15期

【纠错】 【责任编辑:潘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