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李占轶 李宁
在青藏高原的某处雪山之巅,一只雪豹悄然掠过嶙峋的岩壁,矫健的身影被红外相机精准捕捉。这一幕,十几年前还极为罕见,如今则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科研人员的监测画面中。
在青海省西宁市,网约车身披雪豹纹饰,街头摊位雪豹文创形象各异,雪豹“宁萌”已成为城市IP形象。从濒危野生动物演变为文化符号,雪豹深度渗透时尚、艺术、商业等领域,西北雪豹正在爆红。
“雪山之王”种群恢复
雪豹,被称为“雪山之王”,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的易危物种,全球种群数量仅约4000至7000只,其中约60%栖息在我国。过去,由于栖息地破碎化、盗猎及人兽冲突,雪豹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雪豹在西宁野生动物园雪豹馆内散步
近年来,我国生态保护力度逐步加大,雪豹的栖息环境显著改善。三江源、祁连山等关键栖息地被纳入国家公园体系,生态廊道则使原本孤立的雪豹种群得以连通,我国雪豹野外种群数量呈稳定增长趋势。
雪豹是高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也是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安全的指示物种。最新数据显示,青海有1200余只雪豹,是全国雪豹分布最多的省份。雪豹种群的恢复,标志着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雪豹种群能否长期存在和稳定繁育,直接反映高原生态系统功能质量健康与否。来自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的牧民达杰,拍摄下雪豹求偶、交配、哺育幼崽等珍贵画面。“这说明家乡的生态越来越好了。”达杰说。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孙立军说,雪豹的身影频频出现,是三江源生态保护修复成果的生动展示。
人工救护助力种群复苏
据了解,人工救助和繁育技术为雪豹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西宁野生动物园(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是全国唯一的雪豹繁育研究基地,近年来已成功救助多只雪豹,并突破人工繁育难关。
在园内的雪豹馆,一只名叫“凌小蛰”的雪豹幼崽正酣睡着,毛茸茸的肚皮随着呼吸轻轻起伏。就在几个月前,这个小家伙还挣扎在生死边缘。
今年惊蛰时节,这只胸椎骨折、全身患有炎症、仅6个月大的雪豹幼崽被送到救护中心。医护团队24小时轮班守护,最终帮它渡过难关。
救护中心副主任齐新章说,“凌小蛰”未掌握野外生存技能,无法回归自然,但沐浴在高原阳光下的它,正用每一声呼噜书写着生命的倔强。
目前,国内公开饲养展出的雪豹约20只。西宁野生动物园保有12只,除了3只是人工繁育外,其余均来自野外救护。
2017年起,西宁野生动物园救护的雪豹都用“凌”字命名。齐新章说,“凌”的本意是冰雪,同时有“跨过、越过”的意思,被救护的雪豹都遭遇了生命中的坎坷,希望它们都能跨过去。
近年来,西宁野生动物园成功开展国内首例雪豹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国内首例雪豹肿瘤切除手术、国内首例雪豹牙科根管治疗手术和面部整形手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连新明说,对野外受伤雪豹的救助,为近距离研究雪豹的生理指标、行为模式提供了丰富素材。
雪豹在西宁野生动物园雪豹馆的木头上玩耍
野生雪豹通常生活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对温度、湿度要求极为苛刻,人工饲养繁育难度大。而且,圈养雪豹对常见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
针对此,科研团队克服困难,通过模拟自然栖息环境、优化饲养管理、开展形式多样的丰富活动等,提高人工繁育雪豹的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如今,国内现存最年长的人工繁育雪豹“傲雪”已经9岁多。
“近年来,技术人员掌握了更多育幼经验,通过科学调整食量,新出生幼崽的发育水平较之以往明显向好。同时,雪豹救护繁育和放归工作也越发成熟。”救护中心主任何顺福说,今后将继续在医疗救护、科研监测等方面强化研究。
雪豹IP开创生态文化新趋势
盛夏七月,走进高原古城西宁,商业区裸眼3D大屏上的雪豹栩栩如生,街头摊位上的雪豹文创形象各异,网红美食街“豹街”熙熙攘攘,野生动物园内嬉戏打闹的“凌霜”吸引游客打卡拍照。如今,雪豹已成为当地出镜率最高的野生动物形象。
来自山西的游客王雪滢注意到,西宁街头的网约车身披雪豹纹饰,很有个性。“我在路边看见后,拍了好几张照片,期待能坐上它,游览‘雪豹之都’。”王雪滢说。
2024年9月2日,西宁“雪豹之都”形象标识和“雪豹之都”城市IP形象正式发布。“雪豹之都”形象标识以西宁的首字拼音“X”、汉字“西”为设计基础,融合了雪豹、高原等元素。
西宁城市IP形象——“宁萌”,设计灵感来源于雪豹的自然形态和习性,圆润流畅的线条展现“宁萌”温顺友善的特点,也诠释出西宁的开放与包容。
西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甘占芳表示,近年来,西宁探索“雪豹+生态+西宁”融合宣传模式,逐步将“雪豹之都”打造成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城市名片,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提供品牌支撑。
以雪豹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也百花齐放。青海省自然文学协会以“雪豹”冠名文学奖,吸引全国自然生态作家的目光。由小说改编的大型歌舞杂技剧《雪豹王子》,融合藏族舞蹈、音乐与传统杂技艺术,在巡演中获得广泛赞誉。2024年上映的电影《雪豹》,被誉为“内蕴深厚的生态电影”,获得第20届华表奖优秀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奖。青海牧民摄影师参与拍摄的纪录片《雪豹和她的朋友们》荣获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
“雪豹作为旗舰物种,逐渐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使者。”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保护主任赵翔认为,保护、救助雪豹的生动故事,正推动全社会提升生态保护意识,“雪山之王”也将继续书写属于它的传奇。
来源:《半月谈》2025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