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拓新岗 民生路更宽——“青海经济年中观察”系列报道之六-新华网
新闻
2025 08/03 11:40:37
来源:青海日报

高原拓新岗 民生路更宽——“青海经济年中观察”系列报道之六

字体:

  七月的柴达木盆地,红艳艳的枸杞挂满枝头,德令哈市一场枸杞采摘劳务对接洽谈会火热进行。15家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与当地种植户现场达成劳务用工意向1.23万人次,为全省农牧民就业增收再添动力。

  活动现场人头攒动。来自全省各地的劳务经纪人仔细翻看用工需求表,枸杞种植户们详细介绍着采摘待遇和住宿条件。“今年我家种了枸杞,需要上百名采摘工,通过这个平台,一上午就对接好了。”乌兰县东庄村的枸杞种植大户马贵才擦去额头的汗水,笑容满面。

  这样的场景是青海省就业工作的生动缩影。今年上半年,青海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25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81.94万人次,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0.8%和77.3%。1-6月调查失业率均值5.4%,全省就业指标实现超额“双过半”。在高原大地上,就业优先战略正通过劳务品牌打造、技能提升工程和政策协同发力,书写着民生改善的新篇章。

  劳务品牌,多点开花的就业版图

  在青海就业地图上,劳务品牌已成为最亮眼的标识。目前,全省劳务品牌达49个,基本实现“一县一品”,年均带动农牧民就业40万人次,占全省转移就业总量的38.8%。

  一碗拉面“拉”出大产业。“青海拉面”从业者近20万人,年收入达60亿元,近4万家青海拉面店遍布全国,成为青海农牧民转移就业的“金饭碗”。

  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家政服务已成为青海服务业的一块金字招牌。该县打造的“互助家政”等11个品牌带动就业4万余人,年创收8亿元。更令人瞩目的是,“互助家政”创新开展医院“无陪护”服务,已覆盖13家医疗机构。

  柴达木盆地的枸杞产业则是季节性就业的强大引擎。2024年,枸杞采摘带动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6.82万人次,创造劳务经济5.46亿元。今年,随着2.4万公顷(36万亩)枸杞进入采摘期,用工需求预计超7.35万人次。

  高原冰雪资源也转化为就业机会。青海依托冰雪旅游培育的“雪山向导”品牌,已带动3万人就地就业。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村民尖曾放下牧鞭,经过专业培训成为一名高山向导:“自从我考取了‘雪山向导’证书后,月收入最多时增加到3万元。”

  青海省加快培育“三江源冬虫夏草采销师”“青海绿算标注师”“青海雪山向导”等劳务品牌,开发“青海劳务品牌数字服务平台”,搭建品牌展示、岗位对接、政策宣介载体,扩大品牌带动就业效应。指导各地加强困难群体实名管理,针对性提供指导帮扶,1.37万名城镇失业人员、4621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劳务品牌拓展就业版图的同时,青海紧盯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需求,持续开辟多元就业空间。协同各部门筹集落实政策性岗位7350余个,推动高校毕业生“组团式”就业实习786人。

  依托“全国城市联合招聘春季专场”“职业院校春季校园专场”等活动,加密政策咨询、就业指导、直播带岗、线上访企等活动频次,强化人岗匹配效率。

  就业空间的拓展更延伸至省外广阔天地。青海不断加强与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省市沟通联系,收集筛选省外优质岗位信息4.1万个,利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经营性人力资源机构等平台推送。

  强有力的政策托举为劳务品牌发展和就业空间拓展提供了坚实保障。青海省依托“人社服务进万家”活动,深入宣传并精准落实阶段性降低社保费率、技能提升补贴等助企稳岗政策。

  截至目前,累计为企业降费减负3.85亿元;为140户企业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资金359.85万元;发放技能提升补贴561.95万元;兑现企业吸纳就业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补助资金5.85亿元,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稳定了就业岗位,优化了营商环境,为就业大盘的稳定和劳务品牌的繁荣注入了强劲动能。

  技能提升,精准发力的培训革命

  就业“双过半”成绩单背后,是一场静悄悄的技能培训革命。

  围绕康养托育、家政服务、数据标注等重点领域技能人才需求,青海省面向农牧区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就业群体实施5个重点项目培训和12个专项培训计划。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4万人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8万人次的55%。

  在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规划中,“技能照亮前程”职业技能培训行动占据核心位置。省人社厅会同发改、教育、财政等六部门联合制定数据标注人才队伍建设“20条”措施,研究制定补贴性技能培训职业(工种)补贴标准目录。

  启动开展数据标注、养老托育、面向招商引资企业用工需求等职业技能专项培训计划,推动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向发力。目前,以企业自主培训、技工院校组织培训、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培训等方式开展数据标注员、企业职工、师资培训超过1000人次。

  “上半年,海东市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工程,依托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就业平台,摸清劳动力就业需求,形成就业需求清单。”海东市就业服务局局长张生坚介绍说,按照街道、企业上报的工种,海东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科目,截至目前,已组织开展培训班94个,覆盖挖掘机操作、老年护理员、电工等20类工种。

  “前阵子,我在咱们人社局的公众号中,看到发布了好多岗位,今天正好有空,就想着过来多了解点信息。”7月25日,28岁的昂多才让在果洛藏族自治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一楼的办事大厅咨询就业信息。为促进就业,果洛州人社局结合公共服务开展进牧户、进社区、进乡镇、进网络、进高职院校“五进”活动,同时积极对接国家电网、中国移动等5家驻州央企,挖掘“订单式”培训岗位912个。

  西宁市创新推出“整建制赴外”培训模式,组织78名职业院校学生赴成都、天津开展专项培训,形成“高校资源—产业需求—人才培养”工作闭环。成立全省首家公共就业培训联盟,首批吸纳14家政校企单位,构建协同联动机制。并成功申报人工智能训练师评价工种,填补数据标注产业技能评价空白,培训绿算师资60人、数据标注师745人。

  企业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为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就业服务局重点推进“金蓝领”企业技能人才工作室建设,成功申报5家市级工作室。这些工作室以“传帮带”为核心模式,遴选企业技术骨干“手把手”带徒授艺,他们迅速成长为各自企业技术攻关的“生力军”,有效解决关键技术岗位人才断层问题。

  “通过这次培训,我们掌握了网店运营、短视频营销这些实用技能。现在好了,拿起手机就能在网络平台直播卖货,以后我想趁着这股劲儿,把家乡的好产品卖到全省甚至全国各地去!”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首期电子商务培训班上,学员康太吉兴奋地展示培训成果。今年以来,海北州积极构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全链条服务体系,多维度发力推动就业工作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全州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达3.54万人次,总收入达5.53亿元。

  政策协同,产业与就业的共进之路

  青海省人社厅从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优化就业供需匹配、提升重点群体就业质量、提升就业服务水平等5个方面提出22条具体措施,加强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顶层设计。

  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印发《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岗位挖潜扩容和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施方案》,结合省情实际,挖掘先进制造、消费新热点等6个重点领域、22个重点行业就业岗位,明确加快产业发展提升就业容量重点方向,提升岗位供给强度。

  随着方案的深入实施,基层就业服务部门迅速行动起来。“给你安置岗位了没?一个月发多少钱工资……”下午一上班,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就业服务局乡村振兴室负责人焦仲庆,便急忙梳理安排就业人员情况,并打电话一一回访了解,确保人员精准就业。

  “我们通过走村串巷,精准摸排农牧区劳动力就业和培训意愿。同时也深入企业,详细询问人才需求。”实际走访中,让焦仲庆印象最深的是,有次去甘南村叶德寿家里发现,他当时不了解灵活就业社保补贴返还和跨省务工一次性交通补贴政策,经过“一对一”指导帮助,累计享受灵活就业社保补贴7021元,一次性交通补贴2000元,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同时,鼓励他外出就业。

  7月23日,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人社局牵头,联合各协作部门共同举办了2025年“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活动现场,政策宣传区工作人员递出就业创业政策手册;就业指导区的展板前,企业岗位需求、薪资待遇等信息一目了然;工作人员与求职者亲切交流,坚定了求职者的就业方向。这里,从“岗位匹配”到“政策护航”,全方位的服务让交流成为一场“量身定制”的就业规划。

  今年,玉树藏族自治州通过走出去访企拓岗、引进来现场招聘、点对点精准输送等方式开展劳务输转。曲麻莱县与格尔木市建立“就业飞地”模式,治多县与西藏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建立“订单式”输转机制,同时各县在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岗位对接的基础上,打通拉萨、山东青岛、福建、江西的务工就业渠道。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政策协同的效能正转化为看得见的民生福祉。首届海南州人力资源发展大会上,该州着力构建“政企社”协同新机制,搭建省内外行业深度交流平台,与9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发放转移就业补贴47.8万元,有效撬动和保障了有组织转移就业3055人次,占该州转移就业总量的16%。

  服务体系创新是海南州就业工作的亮点。创新推出“考点微招聘”模式,巧妙借力事业单位招考人流量大的场景,精准对接534个岗位需求。建立7000余名返乡人员动态就业台账,并组织187名海南州籍务工人员乘坐“点对点”劳务输送专列,前往福建省、安徽省稳定务工。

  就业质量的提升,不仅体现在数据里,更书写在百姓生活中。从传统拉面到现代数据标注,从枸杞采摘到高山向导,青海的就业版图正随时代发展悄然重塑。当技能之光点亮高原儿女的前程,当劳务品牌成为增收致富的“金钥匙”,青海正在探索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高质量就业之路。(记者 丁玉梅执笔;苏 烽 洪玉杰 程宦宁 陈 晨 冉志敏 李延平 栾雨嘉 李永波 王晶参与)

【纠错】 【责任编辑:鱼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