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村干部上大学的青海实践  -新华网
新闻
2025 07/29 09:19:09
来源:瞭望

瞭望 | 村干部上大学的青海实践  

字体:

5年来,青海分10批次组织4525名村(社区)干部参加大专学历教育,探索实用型、系统化、长学制培养之路

青海省委组织部会同青海开放大学,启动实施全省村(社区)干部学历素质提升工程,为基层干部“搭桥建船”,着力解决履职能力与工作要求不匹配问题

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旦木真的目标已不止于“好开展工作”,而向“开展好工作”转变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柳泽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村(社区)干部是基层组织的骨干力量,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其本领是否过硬,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质量。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经济发育程度较低。长期以来,青海农牧区村(社区)干部相对文化水平偏低、能力素质偏弱、年龄结构偏大,存在“有想法没办法、有热情缺才情、有规划难谋划”的现实情况。

  针对此,青海于2020年启动实施村(社区)干部学历素质提升工程,探路西部乡土带头人高质量发展之路。

  5年来,青海分10批次组织4525名村(社区)干部参加大专学历教育,探索实用型、系统化、长学制培养之路,推动当地村(社区)干部队伍结构和综合素质得到有效优化,乡村治理的实用技能、工作本领显著提升。目前已有2607位村(社区)干部毕业,获得大专学历。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乡冶合茂村党支部书记旦木真(右)给群众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2024 年摄) 受访者供图

  为村干部搭桥建船

  2020年,青海省委组织部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摸排各地村(社区)干部学历水平、年龄结构等情况。调查显示,当地“村两委”成员学历多数在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中专学历约占21%。学历水平较低,成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一大制约因素。

  “青海迫切需要塑造一支高学历、懂技术、爱三农的实用型、管理型人才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力。”青海省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副处长吴光煦表示。

  为有效补齐青海乡村(社区)干部能力素质不足的短板,青海启动实施全省村(社区)干部学历素质提升工程,解决履职能力与工作要求不匹配问题。

  据了解,青海省委组织部联合青海开放大学开设行政管理(乡村管理方向)、农业经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乡镇企业管理方向)、设施农业与装备4个大专专业。以“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青海开放大学设置了村级社会治理、发展村集体经济、群众工作艺术、矛盾调处、种植养殖技术、脱贫致富、农村电商事务等80门实用课程。

  “50周岁以下的村(社区)两委主要负责人和班子成员,具有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中专学历,或经认可的同等学力证明,即可注册入学,学制2.5年。”吴光煦告诉记者,“修满学分才能毕业,差一分都不行”。

  充分考虑村(社区)干部事务繁忙的实际情况,为保证学习效果,青海省委组织部采取网上自主学习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每学期为学员提供2周左右的集中面授辅导,所有课程均有视频课件,可供村(社区)干部针对性学、反复学、深入学。

  为减轻村(社区)干部经济压力和家庭负担,当地按照“学校减免一部分、组织奖补一部分、个人承担一部分”原则制定学费优惠措施,规定取得大专毕业证书后,5000元学习费用由市州和县市区核报80%,个人承担20%,学习成绩优异的学员还可获得国家开放大学奖学金。

  目前,青海各级党组织累计核报学员学费共计917万元,帮助2607名村(社区)干部圆了“大学梦”。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歇武镇牧业村党支部书记索昂久美在牧民家中了解牦牛繁育养殖情况(2025 年摄) 受访者供图

  带着问题找对策

  2023年,旦木真当选为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乡冶合茂村党支部书记。他面对的是一个“软弱涣散村党支部”——原村支书长期患病请假,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足,村干部工作打不开局面、在群众中缺乏威信,村里人居环境脏乱差等问题较为突出。

  “怎么把村子管好,把村民服务好?”旦木真带着“本领恐慌”选择就读行政管理(乡村管理方向)专业。

  “以前,群众对个别村干部意见大,认为村务不透明、账目不规范。”旦木真把课堂上学到的村“两委”干部积分制管理办法用了起来——量化考评、强化监管,帮助破解村干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难题,“现在,村‘两委’班子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明显提升。”

  参与村(社区)干部学历素质提升工程的村(社区)干部,大多都如旦木真一样,带着问题“上大学”。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歇武镇牧业村党支部书记索昂久美说:“我们村是纯牧业村。长期以来,牧民们靠天养畜,牦牛繁育慢,畜产品单一,迟迟打不开销路。”他想为村子发展谋一条产业振兴的出路,于是选择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

  “脑子里装着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强烈诉求,学习的针对性、自觉性就会更强。”青海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秋梅说。

  “各项工作千头万绪,有时候看到安排下去的事情难以落实、效果不佳,就容易急躁。”在一堂课上,一位村支书说出压在心中已久的苦恼,“该怎么跟班子其他同志沟通呢?”

  “作为村支书,首先要有真本领。不要只想着指挥别人去干活,而应团结村‘两委’班子,以帮助解决问题来推动工作。”李秋梅建议这位村支书在安排工作时“善用大拇指,少用食指,发现其他人的闪光点”。

  后来再上课时,李秋梅问起效果如何,这位村支书高兴地说:“遇事多协商、多沟通,您教的方法很实用,现在村里各项工作推进顺利、氛围也更融洽。”

  现学活用振兴乡村

  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村(社区)干部们将学习到的内容用于乡村治理实践,治理思路更加清晰、治理手段更加丰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

  多位接受采访的村干部反映,通过学习,自己对于财务知识、村务公开等有了更充足的知识储备。而对矛盾纠纷调解手段和涉农法律政策的学习,也让他们在工作中更加从容。

  歇武镇牧业村地处青海和四川交界处,紧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的3个村,历史上两省交界乡村曾因草场和虫草资源发生纠纷。

  结合课堂上学习的矛盾纠纷调处经验,在索昂久美呼吁下,4个村成立了联合党支部,建立沟通协作机制,通过信息联通、纠纷联调、治安联防、制度联建、平安联创,有效促进交界地区和谐稳定。

  “面对面沟通,‘手拉手’解决问题,几个村再没发生大的矛盾纠纷。”索昂久美说。

  今年46岁的李守平,是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中岭乡铲铲洼村党支部书记。在课堂上,他听老师详细讲解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业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涵盖劳动合同争议、民间借贷、继承、侵权责任等多方面。

  “现在老百姓咨询法律问题,我们基本能解释清楚。比如,如果被拖欠工资,该通过什么渠道追讨,是不是需要走司法程序,怎样才能合法维护自身权益,等等。”李守平说,现在的铲铲洼村,小的矛盾纠纷在村里和乡里就能解决已经成为村民们的共识,“学法、找法、靠法,一些村民还成为了纠纷调解员”。

  信心比学历更宝贵

  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旦木真的目标已不止于“好开展工作”,进而向“开展好工作”转变。

  “我希望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让村民生活越来越有奔头。”聚焦冶合茂村村集体资产结构单一、资源匮乏、经济薄弱的现状,旦木真将课程中学到的产业规划与发展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产生活中。

  立足冶合茂村临景靠湖的区位优势,在青海湖圣泉湾景区建设初期,旦木真通过“政府+企业+村集体”联农带农的发展模式,开发利用村级集体资产,指导村级置换200亩草场入股旅游公司,带动320户牧户增收。2023年,旅游公司为冶合茂村发放分红资金41.7万元,受益农牧民群众达1300人。

  索昂久美也始终记着自己“上大学”的初心,带领村里的牦牛产业走上发展“快车道”。

  课堂上,他认真学习畜产品市场需求的特点和趋势,逐渐认识到畜牧业产业发展还得靠良种繁育和标准化养殖。为此,索昂久美积极整合全村9个生产合作社,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牧民可以将自己家的牦牛和草场入股,形成规模效应,也解放了部分劳动力。

  2021年,索昂久美争取到北京援青指挥部的1200万元投资,在村里建设牦牛养殖基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负责牦牛养殖,企业负责牦牛收购、产品加工和销售。2022年,牧业村达到出栏标准的牦牛,被北京某老字号餐饮企业研制成五香牦牛肉、红烧牦牛腱、香辣牦牛杂等食品,实现牦牛深加工产品新突破。

  牦牛“进京”,让牧民们喜出望外。下一步,索昂久美想打造高原牦牛品牌,带着更多人一起致富。

  据了解,青海省委组织部健全完善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考录乡镇(街道)公务员和考核聘用乡镇(街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长效机制,打通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上升通道。

  2024年,李守平通过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考录乡镇(街道)公务员和考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这一机制,成功考取乡镇事业编制,成为乡政府民政专干。

  “学历提升促进村(社区)干部们会干、能上,有助于把更多年轻人吸引到并稳定在乡村治理的最前沿。年轻人有信心,我们的村子更有希望。”李守平说。

【纠错】 【责任编辑:潘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