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金融如何“贷”动藏族服饰“出圈”-新华网
行业信息
2025 07/21 17:35:03
来源:邮储银行玉树州支行

看金融如何“贷”动藏族服饰“出圈”

字体:

  当匠人的银针挑起五彩丝线,牦牛绒在织机上舒展成河,一幅幅象征吉祥的“八宝图”在布料上渐次绽放——这些传承千年的藏族服饰技艺,在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下,正焕发出蓬勃的时代生机。

  一针一线,穿在身上的非遗“活化石”

  行走青藏高原,藏族服饰是最灵动的文明符号:红如火焰映照生命热情,黄似阳光彰显尊贵,蓝若苍穹沉淀智慧底蕴;襟前盛放的莲花象征纯净,袖口缠绕的祥云寄托祝福,腰间镶嵌的绿松石诉说古老传说。这些由牦牛绒、羊毛、兽皮编织的霓裳,不仅承载着高寒环境的生存智慧,更以繁复刺绣、宝石镶嵌、氆氇编织等工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璀璨明珠。

 金融破冰,纾困原料困局

  非遗传承之路并非坦途。对玉树诺布岭民族服饰有限公司而言,昂贵的原材料曾是扼住发展的“绳索”——牦牛绒、丝绸等原料需现金采购,而产品生产周期长达数月,资金链紧绷成为常态。

  “转型需要底气,但收购原料动辄百万元投入,让我们举步维艰。”省人大代表、企业创始人巴德江才感慨道。面对资金压力,邮储银行玉树州支行迅速响应企业需求,依托“极速贷”抵押产品开通绿色通道。自2018年起连续多轮授信支持,贷款资金专项用于原材料采购,高效抵押流程让企业彻底告别“等米下锅”困境。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贷款均如期偿还,银企互信持续深化。

  传统纹样“绣”出现代爆款

  有了金融支撑,诺布岭的创新步伐愈发矫健。在坚守藏袍、邦典等传统服饰制作的同时,设计师将祥云纹、莲花图腾巧妙移植到手提包、围巾等现代单品中。一款融合藏式镶边与都市剪裁的羊绒披肩,在国内非遗节亮相后订单激增;印有简化“吉祥结”图案的帆布包,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流配饰。

  如今企业仅藏族服饰的年收入突破700万元,产品覆盖西藏、四川、青海全藏区,更在成都、西宁、西藏等地展会斩获口碑。200余名农牧民变身产业工人,其中禅古村妇女卓玛轻抚织机笑道:“以前放牧年收入不到万元,现在缝制服饰每月赚几千元,还能照顾孩子上学。”

  从“一人企业”到“万家灯火”

  作为2016年全国个体工商户代表,企业始终将社会责任视为血脉基因:每年投入60-70万元资助当地学校,为牧区儿童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常年对口帮扶禅古村,免费提供原料设备,包销该村生产的服饰,带动整村集体经济发展;创办民族服饰培训学校,年均培养6000名学员,优秀毕业生直接吸纳就业。

  在青海,邮储银行更将“普惠城乡”使命融入高原基因——通过专属非遗贷款、无抵押信用贷、藏语手机银行等创新,让金融活水穿透雪山草甸,润泽文化根脉。

  “邮储银行懂非遗的珍贵,看到了我们手艺的价值!”企业负责人巴德江才举起新设计的唐卡纹样手提包,身后缝纫车间轰鸣不绝——工人们正赶制的,正是即将发往成都、西宁的“出圈爆款”。当信贷资金化作丝线上的五彩经纬,这条“布”凡之路,已让千年藏绣从高原作坊“贷”向全国展台,真正实现破圈生长。

【纠错】 【责任编辑:鱼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