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祁华锦秀峨堡古城驿站内游客在挑选牦牛肉干。记者 丁玉梅 摄
祁连山深处,“9号公路”如闪亮的绸带穿行于苍茫草原与皑皑雪峰之间。这条总长约600公里的“金项链”,其命名源于它独特的环形轨迹:从西宁市城北区出发,一路北行经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驶入祁连县境内;穿越祁连县后进入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随后与河西走廊上的张掖相连,最后折返西宁。
从高空俯瞰,这条在祁连山南北两侧勾勒出的庞大环形轨迹,宛如一个遒劲的“9”字。它气势恢宏地串联起岗什卡雪峰、峨堡古城卓尔山、黑河峡谷、亚洲最大的半野生鹿场等景点,成为甘青两省联手打造的又一条黄金自驾旅游动脉。它不仅铺筑在辽阔高原上,更延伸进草原深处牧民们的心坎里,为沉寂千年的峨堡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高原盛夏,国道227线峨堡镇段,绿毯般的草原绵延起伏,沿线洁白的蒙古包星罗棋布,游客身影穿梭其间,欢声笑语随风飘荡。在祁华锦秀峨堡古城驿站内,旅行社的大巴一辆接一辆地停靠,驿站门口内的摊位上人头攒动,游客们流连于售卖油亮牦牛肉干、醇香奶制品以及叮当作响的藏族风情首饰的摊位前,询价声、赞叹声此起彼伏。这番热闹景象,正是“9号公路”带来的最直观变化。
“往年这时候,驿站才刚开门迎客门前冷清,一天下来也见不到几拨游客。”祁华锦秀峨堡古城驿站销售经理马小龙看着热热闹闹的摊位感慨道,“今年可大不一样了!多亏了这条‘黄金通道’,我们赶在‘五一’假期就早早开门营业。你看这阵势,游客络绎不绝,土特产、文创产品销量都比往年同期翻了好几番。”
这扑面而来的商机,吸引了像陈金兰这样的当地人回乡创业。 看准了“9号公路”带火的峨堡镇旅游市场,原先在外四处打工的陈金兰,今年“五一”果断在驿站租下了一个摊位,专卖当地特色农畜产品。
“以前在外面打工,离家远收入也不稳定。现在随着‘9号公路’的开通,游客这么多,家门口就能做生意!” 陈金兰一边麻利地给顾客装袋,一边笑着说,“马上就是旅游旺季了,靠旅游吃饭肯定比打工强多了!”
在驿站精心布置的藏族风情木屋内,来自外地的旅拍摄影师吴帅和陈金兰一样忙。他不仅要给游客选民族服饰,在游客换好服装后,他从琳琅满目的饰品中,选出合适的给游客搭配好。
往年,吴帅像候鸟一样,只在七八月旅游最旺的季节才来祁连“赶场子”。但今年,“五一”假期刚过,他的旅拍工作室就在峨堡古城驿站开张了。
“今年游客量起来得早,势头也猛,我预感整个旺季都会很忙,所以干脆提前两个月过来‘扎营’了!”吴帅手上动作不停,语气里透着兴奋,驿站里这间小小的木屋,如今成了吴帅捕捉“诗与远方”的临时据点,也成了游客们留下“9号公路”独特记忆的舞台。
然而,骤增的人气也带来了“甜蜜的烦恼”。就在驿站门口车水马龙的国道227线边上,峨堡镇副镇长范晶正和几名同事一起,弯腰仔细捡拾着路肩和绿化带里的矿泉水瓶、食品包装袋等零星垃圾。
“游客多了,车流量大了,随手丢弃的垃圾量也明显增加了。” 范晶直起身,语气中没有抱怨,反而带着一种“痛并快乐着”的责任感,“这其实是我们预料之中的‘成长烦恼’。‘9号公路’火了,我们的服务和管理必须第一时间跟上,才能让这份‘热乎气儿’持续下去。”
这份“跟上”,体现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范晶指着不远处新增的几个分类垃圾桶和醒目的文明旅游提示牌说:“硬件上,我们在驿站周边和沿线关键节点,增加了垃圾桶密度和保洁频次。”更重要的是软性引导。
“我们组织镇村党员干部、志愿者在高峰期轮流上路,一方面及时清理,更重要的是进行文明劝导,让游客和司机朋友们养成‘垃圾不落地’的习惯。同时,驿站内部也加强了宣传和管理,鼓励商户和游客共同维护环境。”在范晶看来,守护好这条“黄金通道”沿线的绿水青山与整洁面貌,是让游客获得美好体验、让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
为提升游客体验,峨堡镇扩容1700余个免费车位缓解停车难,并统一规范30余家牧家乐的骑马体验台。祁连县成立专班进驻,全面整治驿站、牧家乐等场所的明码标价、食品安全、服务质量等内容,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这一系列从基础设施到市场环境的“软硬兼施”,旨在让“9号公路”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在祁连山下,这条形如“9”字的环形通途,不仅连接了山川与城镇,更承载着牧民们走向富足生活的热望。它恰似一道飞架的长虹,一头汲取着绿色源泉,一头倾注着草原沸腾的欢欣。在它蜿蜒勾勒出的壮阔轨迹上,沉睡的风景被唤醒,沉寂的日子被点燃,祁连山深处的动人诗篇,正沿着崭新的柏油路面,向着辽阔的未来奔涌铺展。(记者 丁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