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黑颈鹤去河边了,斑头雁和赤麻鸭还在湿地。”
5月16日清晨,索南木达日杰推开房门,目光第一时间投向房前的湿地。仔细查看鸟类栖息情况后,他立刻将最新动态汇报给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央隆管护站站长杨宏图。
今年56岁的索南木达日杰,是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央隆乡托勒村牧民。他家院子紧邻央隆湿地公园,这里宛如一个天然的鸟类栖息地,斑头雁、赤麻鸭、黑颈鹤等水鸟在此繁衍生息。
这几日,索南木达日杰的儿子法根加去县城参加生态管护员防火演练,索南木达日杰主动承担起儿子的工作,每天按时在管护区域内巡护巡查,雷打不动地向杨宏图汇报情况。
央隆乡位于祁连县西部,是祁连县最偏远的乡镇,距离县城足有200多公里,东与野牛沟乡相邻,南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接壤,西北两面均与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毗邻。央隆管护站就在乡政府所在地的托勒村,默默守护着这片生态家园。
穿过央隆乡主街后,央隆湿地公园映入眼帘。湿地内,十余只斑头雁姿态优雅,有的临水梳羽,精心打理着自己的羽毛;有的俯首觅食,专注地在水中寻找食物。它们灰白相间的身影倒映在如镜的水面上,与橙褐色的赤麻鸭群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生态图景。
更远处,浅滩上,数种水鸟悠然踱步;水面上,它们时而振翅掠过,激起阵阵涟漪。即便公路上偶尔有车辆经过,这些水鸟也只是保持着从容的安全距离,不惊不扰。
道路另一侧的托勒河边,生长着茂密的沙棘。在那里,两具修长的鹤影格外引人注目,正是高原旗舰物种黑颈鹤夫妇。它们有着典型的行为分工,警戒者伸长脖子,警惕地环视周围,守护着觅食者的安全,觅食者则将长喙精准刺入草地,专心致志地寻找食物。
索南木达日杰从小就生活在湿地旁,亲眼见证着这片湿地逐渐扩大,栖息的鸟儿一年比一年多,他的内心满是喜悦。“我小的时候,只有斑头雁在这里生活,后来鸟儿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黑颈鹤是10年前开始出现的,从那以后,每年都有一对黑颈鹤在这片湿地繁育雏鸟。”索南木达日杰对这些情况了如指掌,这得益于他曾作为生态管护员的工作经历。
央隆管护站的前身是2016年成立的托勒护林站,当时索南木达日杰就成为了一名管护员。从那时起,出于工作需要,他开始认真记录和守护各种鸟类。“黑颈鹤每年4月初就会飞来,来的时候是两只,每年11月左右迁徙离开,走的时候还会带着两只幼鸟。”
除了黑颈鹤,斑头雁的栖息繁殖情况,索南木达日杰也会详细记录并及时反馈。他告诉记者,黑颈鹤抱窝孵蛋就在家门口的湿地内,斑头雁则喜欢跑到河边的沙地里抱窝孵蛋。
对索南木达日杰来说,每天推开房门,最先看到的是黑颈鹤和斑头雁的身影;每天傍晚,伴着它们的鸣叫声酣然入睡,这种与鹤为邻、与雁为伴的生活,他早已习以为常,并且乐在其中。
“这些年,很多游客路过时会在这里停歇观鸟。我们能做的,就是为湿地中的鸟儿提供安静的栖息环境。”索南木达日杰介绍,在这里,游客可以用手机、照相机拍摄鸟儿,一旦发现有人使用无人机拍摄,他就会立刻上前阻止,生怕惊扰这些可爱的生灵。
随着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推进,2019年,托勒护林站正式更名为央隆管护站。2020年,索南木达日杰不再担任生态管护员,但守护家乡山水生灵的责任早已深深烙在他心里。儿子法根加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成为一名生态管护员,继续负责巡护辖区内的天然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
索南木达日杰虽然卸下了工作的担子,却从未放下对这片土地和鸟儿的牵挂。“每天外出放牧就是巡护,待在家里就看看鸟,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从他的话语中,能真切感受到,家门口的这些鸟儿早已成为他最亲密的伙伴。
每年候鸟迁徙季,要是它们晚来几天,索南木达日杰就会胡思乱想,担忧它们在迁徙路上遇到突发情况。
央隆管护站站长杨宏图介绍,如今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鸟儿来到央隆乡“做客”。这两年,管护站还首次记录到黑鹳和白鹭在央隆乡境内活动的影像。
在索南木达日杰父子和众多生态守护者的努力下,央隆乡境内的湿地成了鸟儿们温暖的家。这里,人与鸟和谐共处,自然生态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未来也必将更加绚丽多彩。(记者 张多钧 杨红霞 才贡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