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古城的“慢”时间与“漫”生活-新华网
新闻
2024 02/03 14:35:41
来源:新华网

高原古城的“慢”时间与“漫”生活

字体:

  新华网西宁2月3日电(鱼昊)海拔近2300米,常住人口245万人……人们每天穿行在这个城市,步履不停。快节奏的生活中,偶尔停下脚步感受身边的“慢”时间与“漫”生活,听听“幸福西宁”建设者背后的故事。

咖啡师调制的咖啡。新华网 鱼昊 摄

  在咖啡里“遇见”诗和远方

  “咖啡属于快餐类,能开将近10年算是‘老字号’了,从开业之初的辉煌到差点‘关张’,再到如今客流量和收入稳定,经历了无数难熬的日子,现在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李彩虹说。

  在西宁市城西区力盟商业步行街的一家咖啡店里,负责人李彩虹向记者讲述着自己的创业故事,分享她对生活的感悟。

  2015年,李彩虹经营的第一家咖啡店由于各种原因面临关闭,她最终决定换个牌子、换种风格,在原址继续开店。就在她满怀信心重新开始时,隔壁进驻了一家大型连锁咖啡企业,她的新咖啡店生意日益惨淡,再次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

(资料图)李彩虹与同行共同举办手冲咖啡大赛。受访者供图

  “和店员们坐在吧台,大家总结经验、提出建议,我们说着说着就开始抱头痛哭……”李彩虹意识到,只有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不被淘汰。她决定从零开始。从一个不懂经营的“小白”,到拜师学艺成为中国咖啡联盟评审培训导师,她用了3年多时间改变自己,也改变了咖啡店的窘迫状态。

  “咖啡师调制的咖啡,注入了期许,投入了感情,顾客能喝出不一样的味道,这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对于李彩虹而言,自己有技术这一项核心竞争力,再加上有顾客口碑,在同行中就会有一席之地。

  举办咖啡节、搞技术交流活动、为20多名残疾人无偿提供行业技术培训,对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李彩虹完成了“自我造血”,还为他人“输血”,慕名而来的顾客越来越多,咖啡店生意也越来越好。

(资料图)咖啡店里的顾客。受访者供图

  “调制咖啡是一个很解压的过程,磨豆子、看配比……这些都需要我们静下心制作,其实大家并不在乎味道如何,主要是享受这个乐趣。”李彩虹认为,快节奏的今天,咖啡店能提供给人们一个安静的地方,给大家一杯咖啡的时间,去寻求咖啡里的“诗和远方”,这是对“慢”时间与“漫”生活的最好解释。

位于西宁市城中区大新街的一家特色书店。新华网 鱼昊 摄

  “书店+”“消费”时间

  如果说品咖啡是感受城市文化、体验市井烟火气的方式,那么与书籍“对话”更是放慢脚步、享受生活的真实写照。

  2023年夏天,28岁的莫延斌在西宁市城中区大新街经营起一家特色书店。书店面积1000平方米,近8万册的藏书涉及社科、文学、历史、小说等种类,此外,咖啡区、文创产品区、文具礼品区物品齐全。

  莫延斌告诉记者,为满足市民“10分钟阅读圈”的需求,城中区政府不仅为书店投资150万元购买书籍,还为他减免了房租。书店位于繁华闹市区,旅游季到来时,很多省外游客走进书店了解西宁的人文历史,购买文创产品。夜色降临,在大新街夜市的商户忙着摆摊时,莫延斌还主动将商户的孩子们安排到店里,无偿为他们提供儿童读物。

顾客在书店内阅读。新华网 鱼昊 摄

  书店里,醇香浓郁的咖啡味混合着书籍的油墨香气,让读书的氛围更具层次感。莫延斌认为,人们在城市书房中读书除获取知识,在书中找寻答案或心灵上的慰藉外,这还是大家追求“慢”时间与“漫”生活的方式之一。

  养老业的“‘初老’服务‘老老’”

  辅警薛超在一次执行工作任务时,接触到老年人遭遇电信诈骗的案件。于是他萌生出建立养老机构的想法。

  辞去辅警的工作,2021年底,薛超开始承接专业居家养老服务。他用2年时间学政策、学服务,考取社会工作专业资质,成为一名“夕阳产业”的创业者。薛超说,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位于西宁市城北区的火车西站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应运而生,服务模式由以前的分散式经营转变为“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规模化运营。

(资料图)城北区火车西站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在排练节目。新华社发(任元昊 摄)

  养老服务中心除了承接辖区老人短期和长期托养、幸福食堂、日间照料、助餐助浴、康复理疗等项目,还发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优势,为社区有再就业需求的群众开展培训,打造养老服务人才实训基地。

  “服务老年人需要‘老大姐’,她们有共情力,与老年人有较强的‘粘合性’。”薛超介绍,他们为45岁至55岁的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在养老业,这种服务模式叫“‘初老’服务‘老老’”。

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新华网 鱼昊 摄

  创业多年,薛超从中找到了社会认同感和价值感。他说,希望通过他们的服务,让老年人感受到温暖和美好,享受幸福晚年生活。(完)

【纠错】 【责任编辑:丁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