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阔步新征程】海南共和:感恩前行 建设美好新家园-新华网
新闻
2023 06/13 21:18:50
来源:海南报

【壮丽70年·阔步新征程】海南共和:感恩前行 建设美好新家园

字体:

  今年4月26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有关部门在塘格木镇纪念碑广场举行“四·二六”塘河抗震救灾纪念活动,参加活动的干部群众和师生向在地震灾害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敬献花篮、默哀鞠躬。大家纷纷表示,将铭记这一刻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新家园。

  33年了,“四·二六”抗震救灾纪念碑一直屹立在那里,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和谐与幸福,激励着新一代塘格木人在新的征程上感恩前行、再创辉煌。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

  1990年4月26日,新华社报道:“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4月26日18时37分(北京夏令时),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兴海县之间(北纬36.1度,东经100.3度)发生6.9级地震。初步了解,共和县、兴海县之间的塘格木农场房屋全部倒塌,河卡乡房屋有破坏,龙羊峡水库边坡出现滑坡,电站房屋有裂缝,西宁市震感较强……”

  眨眼间,地动山摇,塘格木农场遭到毁灭性破坏,满目疮痍,强大的破坏力震惊了世人,更把全中国各族人民的心都紧紧系在一起。

图片

  地震发生后,省委、省政府紧急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来慰问电并派出慰问团。

  4月26日20时许,震后第一支医疗队——塘格木农场三大队救护组抵达场区抢救伤员;21时30分,驻守共和县恰卜恰镇的青海武警总队第二支队100余名官兵紧急赶到灾区抢险救灾。同时,海南州组织多支医疗救援队等救援力量火速赶赴现场参加救援;州运输公司派出部分客车从震中运送伤员;共和县、兴海县各部门迅速行动,组织党员干部、民兵、农牧民群众在河卡镇红旗村、五一村等受灾村庄迅速开展生产自救……

  27日凌晨2时许,共和县民贸公司的第一车救灾物资抵达灾区,随后来自省内外的救援力量和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灾区,海南州各族干部群众纷纷捐款捐物,积极参加救灾活动,一场海南州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抗震救灾战斗迅速打响。

  仅用了三个小时,埋在废墟中的人员全部救出,并及时转运到海南州人民医院救治;27日凌晨5点,所有伤员全部转运完毕。此时,离地震发生也仅仅过去了十个小时。国际通行的黄金救援时间是 72 小时,从救援效率来看,塘格木农场的救援效率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奇迹。

  4月28日,震后的第三天,农场820户受灾群众全部从露天的广场住进帐篷。同一天,帐房邮电所、帐房建设银行、帐房农业银行、帐房商品供应门市部相继在帐篷中恢复营业。

  “四·二六”塘河大地震,造就了永不褪色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奋不顾身、抢险救灾、重建家园” 的塘格木精神,在强烈地震造成毁灭性灾难之时,农场的指挥系统没有散,监管工作没有乱,革命精神没有垮,春播工作没有停,重建农场的决心没有动摇。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就在地震发生5个月后,农场受灾群众全部搬进新房。1993年9月20日,江泽民同志题写碑名的“四·二六”抗震救灾纪念碑在塘格木落成,更好地让凝聚着民族大爱的种子,在海南大地上生根发芽。

  感恩前行 再创辉煌

  每年“4·26”,声声鸣笛,那是缅怀,是感恩,是力量。

  今天,撕裂的土地早已愈合,阳光破霾而出,人们重拾信心,挺起胸膛,在灾后重建发展的历程中留下铿锵足迹。

  塘格木农场(塘河监狱)位于共和县境内切吉草原,建于1957年,是青海监狱系统较大的农业单位之一,在五十余年历史中,这座具有18万亩土地的农场曾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3年根据监狱布局调整部署,并入青海省西宁监狱,塘格木农场整体移交共和县。

图片

  2004年3月,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分别有800户、4000名居住于干旱浅山地区贫困农民搬迁至塘格木农场三大队,塘格木成为全省脱贫攻坚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的示范点。

  2006年8月,共和县在原塘格木农场场部基础上整合原英德尔乡组建塘格木镇。

  同样,塘格木镇黄河村也属于龙羊峡水库搬迁移民村。

  如今塘格木镇是一个由藏、汉、土、回、蒙古等多民族组成的新集体,这中间有当地农牧民、易地扶贫搬迁和水库移民、原农场“三无”人员,他们共同组成了新一代塘格木人。

  可以说,塘格木农场从建立到最后移交地方政府的过程,是一代代农垦人艰苦创业,实现一个个历史性跨越的奋斗历程。当地政府也充分利用农场的资源和优势,坚持党建引领,秉承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形成的“塘格木精神”,不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根育魂,进一步加快传统农牧业向现代生态农牧业转变,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支柱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建立种养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等措施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农业产业集群,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图片

  初夏的塘格木镇,田野里麦苗碧绿葱茏,油菜花金光灿烂。白杨树掩映下的一座座新居,按规划整齐地排列开来,别有风情。

  “现在各项政策很好,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们完全有信心把日子过得更好。”塘格木镇曲让村村民羊么措说,这些年国家政策特别好,国家也越来越强大,现在自己生活在塘格木,有固定的养老保险,还能打工挣钱,生活越过越有劲。

  一路上,农田麦苗茁壮,一望无际。道路两旁以及原野上能看到的树木全是当年农场职工种下的,所谓“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回想早期农场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峥嵘岁月,一种感恩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如今,“感恩前行”作为新塘格木人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他们正众志成城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编织着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采访手记:

  感恩奋进 不负新时代

  肖玉珍

  走进今日的塘格木,最漂亮的是学校和民居。三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塘格木地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2022年全年实施各类民生项目19个,总投资达5931.55万元;2022年全镇村集体经济总收入955.46万元,其中收入50万-100万元的村就有10个。

  以特优高效种植、特种健康养殖为抓手,通过开发特色产业、培育支柱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建立种养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等措施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农业产业集群。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图景在这里变成了现实。

  这是党和国家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重建家园的奋斗力量。传承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学习农场高效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相信未来的塘格木镇一定会更加美好。

【纠错】 【责任编辑:潘彬彬】